目前分類:如來實語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覺林菩薩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或台灣人絕大多數都相信風水及算命,且熱衷此道。但於風水學上流傳兩則故事,大意如下: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精通風水易理,善於尋覓龍穴。有一次一名殺人犯,冒名前來請朱熹為他尋穴,好庇蔭其後代子孫。

朱熹不察,果真為他找到一處好穴。

後來有人譴責朱熹有違天理,朱熹則說如果如此惡人真能獲得此善穴,那當真是無天理。

話才說完,當晚便興起強風大雨,土石流四處崩散,朱熹所尋得的好穴已不復存在。

以上,就是福地福人居的道理,重點還是端看人的平時修為。

另一則故事如下:

有一位風水先生路經一位老太婆家門前,因天熱口渴,便向老婦討水喝。老婦很熱情的端出一碗清水,但卻在水裡放了幾枚稻穗。

風水先生以為老婦為人小氣刻薄,怕他喝多了水,於是決定心生報復,佯稱欲為他尋風水作為報答。

老婦很是感謝,結果風水先生為他找到一處名為「五鬼」的惡穴,決意陷害老婦家破人亡,絕子絕孫。

過了幾年,有一天,老婦身穿錦衣,攜帶大禮,親自前來禮謝風水先生。老婦說她的五個兒子全都考上狀元。風水先生對自己的專業一向頗有自信,心想怎麼可能出差錯,後來才發現原來老婦的五個兒子都是奇相,一如傳說中的五鬼,與五鬼穴相應,陰錯陽差而反招富貴。

風水先生問老婦當初為何在水裡放稻穗,老婦解釋是因為天熱,深怕風水先生喝水太急,傷了身體,故而在水裡放稻穗,好讓他小口小口緩緩地喝,其用意是良善的。

風水先生這才領悟「善有善報」的真諦。

以上這兩則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不論是法術,風水,甚至是神通,都不敵業力。該是我們的就一定跑不掉;不是我們的,縱是機關算盡,也是枉然。

本經中的善光公主,因前生累世具備善業,故而遇難呈祥。而她的先生過去前生因阻止過妻子行善布施,但後來不再阻止,故而今生夫憑妻貴,但若與其妻離婚,則又必將陷入貧窮。

 

選譯自北傳《雜寶藏經》(二一)波斯匿王女善光緣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4/5八關齋戒日

 

 

 

古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名叫善光,長得既聰明又漂亮,不但深得父母的寵愛,還贏得全皇宮的喜愛與尊敬。

有一天,她的父王問她:「妳知不知道,妳是因為我的關係,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但善光公主卻不認同,她說:「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我自己的業力所致,不是因為父王的緣故。」

波斯匿王聽後非常的生氣,覺得這個女兒被寵壞了,竟然如此不知好歹,說出這麼白目的話。

為了讓女兒認錯,便說:「妳一天到晚都說什麼業力業力的,好哇,既然這樣,我們就試試看,看是不是真有業力這回事!!」

波斯匿王命令臣子,到城中找一個最貧窮的流浪漢,並將善光公主嫁給他。

波斯匿王對公主說道:「如果妳堅持妳今日的榮華富貴都是妳前生的業力所致,而不是仰仗我的權勢,那麼從今以後,你們就靠自己,我不會再給予你們任何經濟上的援助,我們就來驗證是不是真有業力這回事!」

波斯匿王本以為女兒會認錯,沒想到善光公主仍堅持說:「父王,您放心,是我的就一定跑不掉;不是我的,就算是機關算盡,也是枉然。我有善業,我不怕!」

波斯匿王氣壞了,心一橫,把公主夫婿二人都給攆出宮去。

公主夫妻二人開始流浪街頭。

公主在路上問她的丈夫:「你的父母親呢?」

窮人回答:「我的父母親都已經過世了,其實不瞞妳說,我父親在生時是舍衛城中第一首富,但因我不善理財,又無一技之長,且無所依怙,所以很快的淪落到今天這般窘境。」

善光問:「那你可知你的故宅現今在何處?」

「知道啊,但恐怕已垣室毀壞,如今僅徒留空地而已。」

「沒關係,你快帶我去看看。」

善光公主便與其夫一起前往故居,他們抵達時,四處遊歷,善光走到園中某處時,沒想到其地自陷,他們發現地中竟然埋藏著非常多的金銀財寶,夫妻二人喜不自勝,立即以此財寶雇人重新修繕房舍,不到一個月,整間廢墟變成煥然一新的豪宅,他們聘請許多婢女,如今享受的生活一如善光公主過去在皇宮裡一般優渥。

波斯匿王畢竟愛女心切,心裡還是非常掛念女兒的境況,便派人四處探聽。

後來有人回報說善光現在的財富不遜於國王。

波斯逆王這時才相信原來真的有業力這回事,嘆說:「佛陀果然是不妄語的聖者,當真是自作善惡,自受其報。」

畢竟骨肉親情無法切割,波斯匿王派人通知善光回宮團聚,善光公主夫婿即日回宮向父王請安,並邀請波斯匿王參觀他們的新房。

波斯匿王即受其邀請,發現他們的新家非常的富麗堂皇,氣派簡直勝過皇宮,波斯匿王這時心服口服,承認女兒的觀念才是正確的,便前往佛陀的住處問佛:「請問世尊,我的女兒前生究竟是做了什麼善業,故而今生出生在皇室,且生來帶有光明相好?」

佛答王言:「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約九十一劫那麼久,有一位佛陀名叫毘婆尸,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盤頭,在毘婆尸佛入涅盤後,收集佛陀的舍利,建立七寶塔。而皇后以其皇冠上的珠寶,置於毘婆尸佛塔的頂端,因珠寶的光明璀璨亮麗,皇后見狀心生歡喜,因而發願道:『願以此功德,使我來生身有光明,呈紫磨金色,且出生尊榮豪貴,莫墮三惡八難之處。』」

佛陀繼續說:「

當時的皇后,就是今日善光公主的前生。

又有一世,那時迦葉佛出世,有一位女居士以各種美食餚膳,供養迦葉如來及四大聲聞。

但她的丈夫並不信佛,也不樂於布施,總是百般刁難阻止其妻的善行,後來女居士苦勸其夫:『請不要阻止我,我願將這份功德與你共享。』其夫後來不再阻止其妻,女居士也如願完成供養的心願。

當時的那位丈夫,就是今日善光公主的丈夫的前生。而當時的女居士,則是善光公主的前生。

那位丈夫因為在當時阻止刁難其妻的供養布施善行,以此惡因惡緣,生生世世恒常貧窮,但又因後來不再阻止其妻的供養布施,所以生生世世夫憑妻貴,因妻而得大富貴;一旦他拋棄妻子,離開妻子的身邊,必將又陷於貧窮。

這就是善惡業力如影隨形的道理,未曾違錯,絲毫不爽。」

國王聽到佛陀的這番開示,對業力法則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不再自矜誇大自己的財富與權勢,心生歡喜而離去。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kamma/kamma39.htm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類的煩惱無量無邊,而且千奇百怪。甚至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衍生出許許多多過去聞所未聞的文明病。

佛陀說眾生的煩惱起因於慾望及渴求,人類的慾望真的是五花八門,也因此編織出苦樂參雜的百味人生。從本篇經文中我們可以發現佛陀真的非常洞悉人性,譬如佛陀就非常不看好老少配,畢竟年紀條件差異過大,只會滋生猜疑與嫉妒,終日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毫無安樂可言。

本篇經文是一位天神前來求教於佛陀何謂「負處」。這裡所謂的「負處」係指痛苦的深淵,佛陀一一指出許多人性的弱點是導致沈淪於痛苦深淵的因緣,非常地發人深省。

選譯於北傳《雜阿含經》第一二七九篇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07/4/21 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那時佛陀仍住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有一天晚上,有一位容貌絕色的天神前來拜訪佛陀。他向佛陀頂禮後,便退坐在一旁,他身上所散發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林。

天神問佛陀:「請問世尊,是什麼原因導致眾生沈淪於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

世尊回答:「不論是向上提昇或向下沈淪,都很容易分辨。」

「只要是選擇會導向快樂之路就是向上提昇,而做出毀滅自己及他人的惡行就是向下沈淪。」

「譬如喜歡結交惡友,遠離善友,甚至與善友產生怨結,就是沈淪於痛苦深淵的原因。」

「總喜歡跟不善之人來往,看到善人反而生起憎惡,喜歡邪惡與不義之事,不喜歡良善與真理,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商人在從事交易的時候不誠實,以斗秤斤兩詐欺於消費者,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喜歡賭博或耽溺於嗜酒,喜歡遊盪,迷戀女色,浪費財物,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女人行為不檢,捨棄自己的丈夫而紅杏出牆;或者男子色心放蕩,拋棄家妻而外遇。因以上的惡行導致家庭破裂,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不論是老妻配少夫,或老夫得少妻,這種組合必定缺乏信任,內心常懷猜疑與嫉妒,導致睡臥不安,毫無幸福快樂可言,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平時貪睡,好逸惡勞,懶墮又脾氣壞,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有錢的時候喜歡宴客,酒食奢華不節,耗費金錢財物,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不衡量自己的實力及財力,貪心不足蛇吞象,總是痴心妄想追逐權勢,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崇尚名牌,貪求物質享受,拜金又沈迷於物慾,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接受他人豐盛的美食招待,卻慳惜自己的財物,不懂得禮尚往來回報對方,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當沙門及婆羅門等修行人前來化緣,卻慳惜財物不肯佈施,反而訶責辱罵對方,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當父母年紀老邁,明明有錢卻不及時奉養,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對父母及兄弟,搥打及罵辱,毫無尊卑倫理,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對佛陀及其聖弟子,不論是在家或出家,只要毀呰不恭敬,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明知自己不是聖人,卻妄稱自己是聖人,這種人就是世間賊,就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

「以上都是沈淪於痛苦及導致毀滅的原因,我就我所知所見而說,猶如嶮怖的道路,聰明的人都應當遠避。」

這位天神聽到佛陀以上所說的法,解除了疑惑,非常的歡喜,頂禮佛足後,即消失不見。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1 Fri 2014 08:10
  • 邪淫

佛教對邪淫的定義為何?根據北傳《雜阿含經》第一○二七篇中所載,所謂邪淫係指: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註:雖未結婚,但已形同夫妻關係的男女朋友;或訂有婚約者】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干,謂之邪婬。

 

上開定義的重點在於「護」這一字上,換成現代白話的用語就是「監護」、「照顧」、「看管」或「血親上的親密保護關係」。舉例而言,如果跟一個有父母監護的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其性行為將嚴重破壞其父母對該名未成年少女的監護關係。也就是說,罪不在性,而是在於因性行為所衍生出的後患。

 

再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通姦」算不算邪淫?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是」,但問題真的這麼單純嗎?古今中外很多有錢有勢的男子皆以三妻四妾標榜其身份地位,就算不重婚,也多半台面下暗養情婦。在佛經裡,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許多在家弟子多半不只一個老婆,許多大國王、大臣、大長者,妻妾成群者比比皆是,但他們皆是佛陀的忠實弟子,有的還證得初果,佛陀從未譴責其邪淫,甚至還稱讚他們的品德與修行。更甚者,佛陀成佛以前,還是一名的太子的時候,就已不只一個妻子。

 

因此,我們不禁要重新思考佛陀對邪淫的看法究竟為何?我們從歷史文獻的資料可以肯定一件事,佛陀從不正面表示何種婚姻制度為佳,因為所謂的婚姻是入世的制度,是世間法的問題,佛從不去干涉,也不做批評。現今的一夫一妻制,其實是源自於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價值觀,但不少人對這種制度是抱持著質疑的態度,認為所謂的一夫一妻制,其實違反人性。正如同佛陀對於死刑的存廢也不表示任何態度,只明白的告訴我們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皆喝叱殺生,殺生非法,但事實上在古印度當時的國家不僅存有死刑,甚至許多死囚凌遲前還遭受凌虐,然而佛陀的在家弟子裡也有劊子手,其臨終前甚至因篤信舍利弗尊者而死後生天【見南傳法句經】。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邪淫?我們或可另從北傳雜阿含經第一○四四篇略窺其一二,經中佛陀是這麼說的:「我既不喜歡別人勾引、騷擾、侵犯、強暴我的母親、妻子、女兒(或父親、丈夫、兒子),別人一定也不喜歡受到如此對待,我今又豈可去勾引、騷擾、侵犯、強暴別人的母親、妻子、女兒(或父親、丈夫、兒子)?所以我願受持不邪婬戒。」換言之,用同理心去體會所淫的對象,及其家屬或親人的感受,不論是哪一名未成年少女,皆是人生父母養,皆是父母捧在手裡的掌上明珠。只要是正常的父母,沒有人會樂於見自己的女兒遭人凌辱,將心比心,如果自己也有女兒,也會希望她平安、快樂。談到這裡,劈腿算不算邪淫?通姦算不算邪淫?相信各位自己心裡應該已經有一把尺了。

 

本篇是出自南傳長老尼偈的記載,因篇幅過長,故僅節錄其精要。經中的女主角出家前是家世良好的女子,品貌兼具,無奈其三任丈夫皆無故離她而去,她出家後修成阿羅漢,具宿命通,發現七世前自己曾是男子,但因邪淫的惡業而墜入地獄,嗣轉生至畜生,連續幾世皆慘遭閹割的厄運,後來轉生為人竟成為同時擁有兩性器官的陰陽人,又一世轉生為女性,作人家的小老婆,但因嫉妒大老婆受寵而挑撥離間,將大老婆趕出家門。她因「邪淫」及「挑撥離間」兩項惡業,致使今生的幾度婚姻皆不幸,是一則很典型且發人深省的佛教故事。

 

選譯自南傳巴利《長老尼偈》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8/5/25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兩位聖比丘尼扥缽化緣完後,尋得一棵陰涼的大樹,準備午後精進修持。

 

這兩位聖者,一位叫做伊悉,另一位叫做菩提。兩人都已證得最高果位,皆是阿羅漢。

    

    菩提看到伊悉長得花容月貌,個性溫良賢淑,還出生於名門望族,很好奇正值花樣年華的她,為何願意捨棄青春歡樂,投入修行的行列?於是菩提向伊悉請教她出家的修行因緣。

    

    只見伊悉莞爾一笑,說道:「這是我過去前生的業力,菩提姊妹,既然您問起,就請聽我仔細道來。」

 

    菩提回答:「姊妹,您請說吧!」

 

    伊悉說:「我出家前是一位富商的千金,父親待我如掌上明珠。十六歲那年,父親把我許配給一戶門當戶對的好人家。過門後,我克盡為人婦的本分,天還未亮,便早早起床打理一切,見到公婆或小姑,甚至是親戚,我都戰戰兢兢地服務,即便老公責罵我,我也不頂嘴,公婆都誇我是難得的好媳婦,可是約莫半年,老公便提出分手的要求,公婆都非常的納悶,問我是不是得罪了丈夫?於是丈夫在沒有外遇的情況下,堅持不願與我同住。公婆只好無奈地把我送回娘家。這是我第一次不幸的婚姻。」

 

    「回娘家後,父親又把我許配給一個商人,這一次的嫁妝比上次減半,我自己則是充滿期待的心情過門,但才三個月,第二任丈夫也是在沒有外遇的情況下提出分手的要求。我問他是否我作錯了什麼,他說:『妳沒錯,我只是不想再與妳一起生活了。』」。

 

    「第三次,父親把我許配給一個乞士,不到一個月,這個乞士便向我父親要回他平日扥缽的工具,並表示不願再與我一起生活。」

 

    「經過了三次不幸的婚姻,使我的自尊及感情遭受無法承受的打擊,令我對人生徹底的絕望,當時甚至興起了自殺的念頭。所幸我生逢佛陀住世,有一回一位長老尼到我家化緣,我虔誠供養她後,向她表示想出家修行,了脫生死煩惱。父親當然是極力反對,但和父親理性地溝通後,父親也只好割捨親愛,尊重我的意願讓我出家。」

 

    「出家後,我精進的修持,才七天,便證得阿羅漢果,同時也獲得能憶念前世今生及未來的神通,於是我便運用這份神通來觀察我過去世的業力,我才了解到今生的不幸是種因於過去前生的惡行。」

 

    「原來,在久遠的過去世,我曾是一個男人,我的職業是金屬細工匠。當時的我年少輕狂,放蕩不羈,跟有夫之婦的女子發生性關係,而不知羞恥,且沉醉於邪淫逸樂中,不能自拔。」

 

「那一世的生命結束後,我墜入地獄裏,受盡好幾萬年的痛苦,待我在地獄的折磨完畢,我從一個瞎眼的母羊肚子裏出生,一出生便駝背,且遭主人閹割,當時的生殖器傷口未愈,長出許多的蛆,令我痛苦不堪。」

 

「接下來,我出生為猿猴,當時的國王下令,要將剛出生的猿猴閹割,我便在王令下遭了殃。」

 

「又一世,我出生為牛,全身古銅色,我的主人又將我閹割,並且不斷地奴役我。」

 

「終於我轉生為人,可是出生在奴僕的家中,而且生來是個兼具兩性器官的陰陽人,不男不女,不到三十歲就死了。」

 

「接著,我出生在一個馬車夫的家中,這一世我生為女人,從小家境窮困,常為債主逼債,父親為還債,逼迫我做苦役幫忙家境,從小在打罵及眼淚的苦日子裡撐過。到十六歲,我嫁給了另一個馬車夫,可是這個馬車夫已經有了一個太太,他們感情很好,令我非常的忌妒,於是我常在枕邊對丈夫說大老婆的壞話,挑撥他們的感情,將大老婆趕出家門………。」

 

    「因為過去世的邪淫惡業,殃及我多世受難,又加上因我前世做人家小老婆時,挑撥離間,故而我今生的婚姻如此不幸,即便沒有第三者的破壞,丈夫還是會捨我離去。但因我今世克盡婦德,加上更久遠的某個過去世所修持諸多的福德善業,致使我這一世能有幸得遇佛陀,出家修梵行,很快的修成聖果,獲得能憶知前世未來的宿命通。」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

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

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庫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嫺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庫,而成為十八個比庫團體的指導老師。另一位比庫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拉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拉漢果的比庫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庫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庫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拉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庫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庫取笑他的朋友。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庫有關禪那和道果(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庫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庫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拉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讚歎阿拉漢比庫,而對熟悉經藏的比庫不贊一詞。

 

其他比庫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拉漢果的老比庫,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庫,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庫,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庫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而阿拉漢比庫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諦語不瞋恚,分施與乞者,以如上三事,能生於諸天。

選譯自南傳巴利英譯法句經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6/6/3八關齋戒日

    以下是佛陀駐錫在古印度給孤獨園林精舍時,目犍連尊者對世尊提出的問題。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以神足通遊訪天界時,發現許多天神在豪宅宮殿裡過著極舒適又愜意的生活。他問那些天神是憑藉什麼樣的善業能享此福報?然而每一位天神的回答都不盡相同,大致如下:

    其中一位天神說他能生天,並非由於他大力佈施或聽聞正法的緣故,只憑生前不說妄語這一分善業,使他得以生天。

    一位天女則說她能生天,是因為她對過去的主人不怨恨,雖然她的主人曾對她百般刻薄,經常打罵,她還是選擇寬恕,不懷惡意。

    有些天神則說他們能生天是因為生前曾做過些許的佈施或供養僧伽等善行。

    尊者從天界返回人間後,請問佛陀是否只憑不說妄語、不記仇與寬恕、以及些許的佈施,譬如蔬菜、水果等,就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利益?

    佛陀回答:「目犍連,你為何要明知故問呢?你不是已親眼看見、也親耳聽聞那些天神對你所說的話嗎?你不該有所懷疑,一個人只憑些許的善行的確能使他(她)生天。」

    佛陀隨後說出以下的偈語為總結:「諦語不瞋恚,分施與乞者,以如上三事,能生於諸天。」上開偈語大意是:誠實、不瞋、及佈施貧困或供養僧伽,這三種善德能令人生天。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或台灣人絕大多數都相信風水及算命,且熱衷此道。但於風水學上流傳兩則故事,大意如下: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精通風水易理,善於尋覓龍穴。有一次一名殺人犯,冒名前來請朱熹為他尋穴,好庇蔭其後代子孫。

朱熹不察,果真為他找到一處好穴。

後來有人譴責朱熹有違天理,朱熹則說如果如此惡人真能獲得此善穴,那當真是無天理。

話才說完,當晚便興起強風大雨,土石流四處崩散,朱熹所尋得的好穴已不復存在。

以上,就是福地福人居的道理,重點還是端看人的平時修為。

另一則故事如下:

有一位風水先生路經一位老太婆家門前,因天熱口渴,便向老婦討水喝。老婦很熱情的端出一碗清水,但卻在水裡放了幾枚稻穗。

風水先生以為老婦為人小氣刻薄,怕他喝多了水,於是決定心生報復,佯稱欲為他尋風水作為報答。

老婦很是感謝,結果風水先生為他找到一處名為「五鬼」的惡穴,決意陷害老婦家破人亡,絕子絕孫。

過了幾年,有一天,老婦身穿錦衣,攜帶大禮,親自前來禮謝風水先生。老婦說她的五個兒子全都考上狀元。風水先生對自己的專業一向頗有自信,心想怎麼可能出差錯,後來才發現原來老婦的五個兒子都是奇相,一如傳說中的五鬼,與五鬼穴相應,陰錯陽差而反招富貴。

風水先生問老婦當初為何在水裡放稻穗,老婦解釋是因為天熱,深怕風水先生喝水太急,傷了身體,故而在水裡放稻穗,好讓他小口小口緩緩地喝,其用意是良善的。

風水先生這才領悟「善有善報」的真諦。

以上這兩則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不論是法術,風水,甚至是神通,都不敵業力。該是我們的就一定跑不掉;不是我們的,縱是機關算盡,也是枉然。

本經中的善光公主,因前生累世具備善業,故而遇難呈祥。而她的先生過去前生因阻止過妻子行善布施,但後來不再阻止,故而今生夫憑妻貴,但若與其妻離婚,則又必將陷入貧窮。

 

選譯自北傳《雜寶藏經》(二一)波斯匿王女善光緣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4/5八關齋戒日

 

 

 

古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名叫善光,長得既聰明又漂亮,不但深得父母的寵愛,還贏得全皇宮的喜愛與尊敬。

有一天,她的父王問她:「妳知不知道,妳是因為我的關係,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但善光公主卻不認同,她說:「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我自己的業力所致,不是因為父王的緣故。」

波斯匿王聽後非常的生氣,覺得這個女兒被寵壞了,竟然如此不知好歹,說出這麼白目的話。

為了讓女兒認錯,便說:「妳一天到晚都說什麼業力業力的,好哇,既然這樣,我們就試試看,看是不是真有業力這回事!!」

波斯匿王命令臣子,到城中找一個最貧窮的流浪漢,並將善光公主嫁給他。

波斯匿王對公主說道:「如果妳堅持妳今日的榮華富貴都是妳前生的業力所致,而不是仰仗我的權勢,那麼從今以後,你們就靠自己,我不會再給予你們任何經濟上的援助,我們就來驗證是不是真有業力這回事!」

波斯匿王本以為女兒會認錯,沒想到善光公主仍堅持說:「父王,您放心,是我的就一定跑不掉;不是我的,就算是機關算盡,也是枉然。我有善業,我不怕!」

波斯匿王氣壞了,心一橫,把公主夫婿二人都給攆出宮去。

公主夫妻二人開始流浪街頭。

公主在路上問她的丈夫:「你的父母親呢?」

窮人回答:「我的父母親都已經過世了,其實不瞞妳說,我父親在生時是舍衛城中第一首富,但因我不善理財,又無一技之長,且無所依怙,所以很快的淪落到今天這般窘境。」

善光問:「那你可知你的故宅現今在何處?」

「知道啊,但恐怕已垣室毀壞,如今僅徒留空地而已。」

「沒關係,你快帶我去看看。」

善光公主便與其夫一起前往故居,他們抵達時,四處遊歷,善光走到園中某處時,沒想到其地自陷,他們發現地中竟然埋藏著非常多的金銀財寶,夫妻二人喜不自勝,立即以此財寶雇人重新修繕房舍,不到一個月,整間廢墟變成煥然一新的豪宅,他們聘請許多婢女,如今享受的生活一如善光公主過去在皇宮裡一般優渥。

波斯匿王畢竟愛女心切,心裡還是非常掛念女兒的境況,便派人四處探聽。

後來有人回報說善光現在的財富不遜於國王。

波斯逆王這時才相信原來真的有業力這回事,嘆說:「佛陀果然是不妄語的聖者,當真是自作善惡,自受其報。」

畢竟骨肉親情無法切割,波斯匿王派人通知善光回宮團聚,善光公主夫婿即日回宮向父王請安,並邀請波斯匿王參觀他們的新房。

波斯匿王即受其邀請,發現他們的新家非常的富麗堂皇,氣派簡直勝過皇宮,波斯匿王這時心服口服,承認女兒的觀念才是正確的,便前往佛陀的住處問佛:「請問世尊,我的女兒前生究竟是做了什麼善業,故而今生出生在皇室,且生來帶有光明相好?」

佛答王言:「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約九十一劫那麼久,有一位佛陀名叫毘婆尸,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盤頭,在毘婆尸佛入涅盤後,收集佛陀的舍利,建立七寶塔。而皇后以其皇冠上的珠寶,置於毘婆尸佛塔的頂端,因珠寶的光明璀璨亮麗,皇后見狀心生歡喜,因而發願道:『願以此功德,使我來生身有光明,呈紫磨金色,且出生尊榮豪貴,莫墮三惡八難之處。』」

佛陀繼續說:「

當時的皇后,就是今日善光公主的前生。

又有一世,那時迦葉佛出世,有一位女居士以各種美食餚膳,供養迦葉如來及四大聲聞。

但她的丈夫並不信佛,也不樂於布施,總是百般刁難阻止其妻的善行,後來女居士苦勸其夫:『請不要阻止我,我願將這份功德與你共享。』其夫後來不再阻止其妻,女居士也如願完成供養的心願。

當時的那位丈夫,就是今日善光公主的丈夫的前生。而當時的女居士,則是善光公主的前生。

那位丈夫因為在當時阻止刁難其妻的供養布施善行,以此惡因惡緣,生生世世恒常貧窮,但又因後來不再阻止其妻的供養布施,所以生生世世夫憑妻貴,因妻而得大富貴;一旦他拋棄妻子,離開妻子的身邊,必將又陷於貧窮。

這就是善惡業力如影隨形的道理,未曾違錯,絲毫不爽。」

國王聽到佛陀的這番開示,對業力法則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不再自矜誇大自己的財富與權勢,心生歡喜而離去。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kamma/kamma39.htm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佛教徒一遇佛像即又跪又拜,但試問又有幾人真正認識所禮拜的對象是神?是天人?是上帝?是造物主?是大梵?是一般世間沙門、婆羅門?還是偶像?

或許有些大乘佛教徒會理直氣壯的告訴你都不是,但請他進一步解釋,卻又答不出所以然來,了不起只是從歷史的角度告訴你他是一位古印度的太子,放棄榮華富貴,入深山歷經六年苦行而成佛;又或者告訴你他歷劫捨身修菩薩道功德圓滿而成佛等語。但諸君對於這樣的答案真能滿意?

我們欲跟隨佛陀修行,就必須先清楚地認識我們所跟隨的對象究竟是何許人也?否則豈非盲從迷信?

佛有十種稱號,分別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

佛的第一個稱號為「如來」,但什麼是如來?神怪小說裡總將其擬神化為一個具有不可思議法力的大神,甚至在大乘世界裡有祖師大德將其虛擬成一個抽象的「佛性」、「自性」或「本體」,美其名為「如來藏」,但天主或基督教徒一聞即知其葫蘆裡賣的竟是他們自家的藥,於是有人提出殊途同歸論,弄成一團和稀泥,貶低如來的尊貴。現代有學者或因搜尋資料不得其法,苦思不解故而主觀地做出結論,認為應該是佛的第一人稱。然而,答案早就藏在阿含經典這座寶山裡,卻無人肯用心去發掘,實在冤枉。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第十四卷第二十一篇第三分梵動經第二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5/11/13

 

佛陀說:「

 

這世間所有的沙門、婆羅門以宿命通觀察到本劫或末劫(註:劫是時間單位,長久到無法計量)中種種無數的奧秘,就其所知所見宣說出他們的信仰,然而不論其所知所見為何,都不出世間外道六十二種、或十八種邪見(註:錯誤的觀念或信仰)的範圍。

 

譬如有沙門、婆羅門以神通觀察本劫所得的見聞,便生起『常見』,認為:『我』及『世間』常存不滅,類似這種看法不出以下四種類型:

 

他們或有可能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二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的現象,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其他的教義都是錯的,這第一種見解;

 

有的沙門或婆羅門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更久四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排斥其他的教義,這是第二種見解;

 

又或者以禪定所獲致的宿命通觀察到本劫中更久的八十劫的眾生生死輪迴及世界(地球)的成、住、壞、空,發現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便認定『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因為他們是親眼所見(以天眼神通),便堅持自己的見解才是真理,否定其他的教義,這是第三種見解;

 

也有沙門、婆羅門天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觀察,以他們聰敏的觀察力發現或推論出以上的結論,以彼等所見,加上流利的辯才,主張『我』及『世間』是亙古常存,永恆不變,這是第四種見解;

 

這些沙門、婆羅門以神通觀察本劫所得的見聞,都不出以上四種見解。然而唯有如來能知悉他們所見所聞背後的真相,清楚知悉眾生的業行、愛染,也知悉其相應的報應。

 

如來雖清楚知悉世間生滅的真相,卻不因此生起貪愛執著,因已不執著,便得寂滅涅盤,如理知悉受集(生)、滅、味(註:愛染、執著)、過(因貪愛所生的後患)、出要(厭離生死),以平等觀獲證無餘解脫,這就是『如來』這個稱號的意義。」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佛教徒都深信佛陀是三界至尊,但佛陀雖貴為人類及天神的導師,卻也仍不免須面對過去多生以前所殘留下來的惡業。本篇經文非常發人深省,除非是已般無餘涅盤,或以無量慈悲喜捨的功德來沖淡往昔的惡業,否則「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便貴如阿羅漢、辟支佛、甚至是佛陀,皆無法倖免。希望 諸 君看過這篇經文後,如果還有人對你說:某某大師或通靈人可以神通替你趨吉避凶,或者教你改風水升官發財,或宣稱以其他五花八門的奇怪方式替你消災解厄、迎祥納福,請憶起這篇經文。

選譯自北傳《中本起經》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優婆塞喬正一譯於西元2007/8/4

這是發生在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從古印度波和離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林時候的事。當時在古印度舍衛國的正中央,有一處名叫隨蘭然的城市,那裡住著一位婆羅門,名叫阿祇達。他多智明慧,家有財富無限。

有一天他前往給孤獨長者家中拜訪,當他與長者論議完正事後,他問長者:「在我們這個城市裡,現下可有聖人大師嗎?」

長者回答:「咦?奇怪?你難到沒聽說過有一位釋族的王子,出家修道,現在已得道成佛。他的身形外表非常完美端正,非一般世人所常見。他的威儀舉止非常雅正,且內心已徹底照除心垢。他擁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能知一切眾生的過去及未來。所有的天神及龍神,莫不奉承護持。他每次說法時,總能精義入神。他所有的功德及特質,非如我螢燭般的小智小慧所能宣陳。」

阿耆達一聽聞佛陀的聖德,立時心生恭敬,即問:「佛陀現今在何處?我可以見得到他嗎?」

長者回答:「他就近在祇洹精舍裡。」

第二天,阿祇達立即前往祇洹精舍,他一入門見到佛陀身上所散射的威神光明,恭敬之心由內而發。他向前頂禮佛足,然後坐在一旁。

佛陀為他說法,他聽聞後內心歡喜踊躍,便起身欲退席離去。臨走前他邀請佛陀及比丘僧接受他連續三個月的供養,佛陀默然接受他的邀請。

阿耆達得到佛陀的許可後,立即辭退返家。回到家中的阿耆達,趕忙準備世間罕見的美食用來招待佛陀及僧眾。

隔日,世尊與五百位比丘僧一起前往隨蘭然城市,豈料阿耆達竟被天魔所迷惑,天魔分別以財寶、美女、衣食、榮譽與地位、以及性欲等五種世人所追求的欲樂,令阿耆達忘記自己對佛陀許下連續供養三個月的承諾。他到後堂告訴看門的管家,不管是誰,連續三個月裡他都不見客。

佛陀帶領比丘們依約來到阿耆達的門前,發現大門緊閉不通,便駐足在旁邊的一棵大樹下,佛陀對比丘僧說:「這座城市現在正在鬧飢荒,人民對於三寶也沒有堅定的信心,你們就各自想辦法去化緣乞討吧。」

舍利弗聽從佛陀的指示以神通獨自飛升到忉利天上,受用自然化生的飲食。至於其他沒有神通的比丘,則連續三日都空缽而還。

還好當時有一位馴馬師,以少量的馬麥供養佛陀及比丘僧。阿難尊者得到馬麥後,以缽受之,但心裡非常的感慨與難過。他想到佛陀過去所吃的,不是諸天美味,就是國王供膳,每一道名菜,都令人回味無窮。現在缽中的馬麥,非常的麤惡,我怎麼忍心拿這個去供養佛陀呢?阿難尊者便持所得的馬麥,拜託一位老婦人煮熟。

怎知老婦人竟回答她很忙,沒時間煮。

還好有另一位老婦人對佛陀有清淨的信心,跑出來表示自願為佛僧服務。

就這樣佛陀與比丘僧連續吃了三個月的馬麥。

三個月已過,世尊要前往拔耆國,動身前先派遣阿難前往阿耆達的家中。阿耆達看見阿難前來,仍沒醒過來,竟反問阿難佛陀現在何處。

阿難說:「世尊先前接受你三個月供養的邀請,目前就在此地,現三個月已過,我們要向你告別離去。」

阿耆達這時才想起先前邀請佛陀的事情,內疚萬分,悲怖交至,立即跑到佛陀的面前,頭面作禮,他對佛陀懺悔:「我因愚癡罪覆,違失言信。願佛慈悲,恕原其重。」

佛陀安慰阿耆達:「你不用難過,我很清楚你的誠意。」

阿耆達希望佛陀能再停留七日,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表示已經年終了,他要前往別的地方。當天舍利弗尊者正好從天界回到人間,便與佛陀一起動身前往拔耆國。

阿耆達立即備妥餐盤,上面承滿各種美食,將它們遍散在路上,他希望佛陀能從上面踏過,好減輕他的罪惡感。

佛陀對阿耆達說:「飯具米糧,是用來吃的,不宜用腳踩踏。」

佛見阿耆達誠意可感,便接受了他的供養,便以如下的頌偈為他祝福:「
 外道所修事  精懃火為最
 學問日益明  眾義通為最
 人中所歸仰  遮迦越為最
 江河泉源流  大海深為最
 眾星列空中  日月明為最
 佛出於世間  受施為上最」

阿耆達聽後心悅結解,立即得法眼淨,獲證初果。國人不分大小皆發道心,前來頂禮佛足,歡喜而退。

這時阿難尊者知道比丘們心中有很大的疑惑,因而問佛:「如來神妙,能知眾生心念,以及因緣所趣。但不知何故連續三個月食馬麥,願佛開化散解眾疑。」

佛陀解釋:「過去很久以前,有一大國,名叫盤頭越,當時的國王名叫頻頭王。他有一位太子,名叫維衛,出家學道,後來成佛,仍叫維衛。他相好威德,有六萬二千位比丘跟隨在他身旁。他的父王供養佛及比丘僧,並嚴飾幢幡,以極世之珍寶整頓城內,整座城市煒煒煌煌,繽紛燦爛。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品德高超,帶領他的弟子因事入城。他看到整座城市如此輝煌,便問路人有何大事。路人解釋是頻頭王子已成佛,今日國王及臣民都在爭相供養他的緣故。這位婆羅門因不識佛陀的可貴,竟逞一時口快說:『世人真是容易被迷惑,竟甘願為此人放棄美食,照我看此人應食馬麥才對。』他的五百位弟子竟也同聲附和,其中只有一位弟子勸諫他的老師:『老師所言非也。若剛才那位路人所言非虛,那麼此人的品德應該非常的尊貴,應食天廚才是。』」

佛陀說到這裡,對比丘們解釋:「當時的婆羅門就是我的前身,那五百位弟子,就是你們。當 時勸諫 老師的那位弟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前身。我在過去久遠以前所栽下的惡業,直到今日才算結束。」

佛陀勸誡諸比丘:「大家應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與口,慎勿放恣。因不論是善業或惡業,將如影隨形,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都很難消失。大家宜修善行與梵行,可由此得道而解脫。我所須酬償的過去惡業,到今日都已結束了。」

所有的比丘聽到佛陀的解釋以後,都心生歡喜,受戴奉行。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Junk Food一詞中譯為垃圾食物,係指速食店一般食物,包括生力麵,口感雖好,快速現成,但營養成分低,吃多了會吃出病來。亦可以引伸為吸引人但無價值的事物。若套在佛法上,我們可稱之為「速食佛法」,也就是說這一類的佛法標榜現世功利,例如求財、求愛情…,甚至「即身成佛」,但教義空洞,毫無真理可言。

  就以「布施」為例,佛陀的確說過「布施得福」,又布施的動機若能高尚無私,則福報更不可限量。但問題是今日才播的種子,又豈能期待明日就能收成?這中間尚須經過一段相當的醞釀成熟期,究竟多久,只有佛能窺悉,一般人難以掌握箇中奧秘。但在末法的今日,就有偽佛法主張可獲得立即可見的財富、權勢等人天福報,或以「即身成佛」這類滿足現代人講求效率的「速食」行銷手法來吸引信徒,我們可稱之為「速食佛法」。

   「速食佛法」的存在,應驗了佛陀的預言,也就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對於真正的佛法都不感興趣,只會一味的追求「掛羊頭賣狗肉」的邪法。本經就是佛陀所說的一個比喻,告訴我們「速食佛法」對眾生的危害。

選譯自北傳《百喻經》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星期三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說了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從北天竺到南天竺,後來他在南天竺定居,且娶了妻子。

他吃東西時又急又快,妻子覺得很奇怪,便問道:「你幹嘛吃得這麼急?又沒有人跟你搶食物,也沒有什麼急事,為什麼不細嚼慢嚥?」 

丈夫回答:「你不懂啦,這是有好處功德的,但它是一種密法,所以我不能告訴你。 

妻子一聽有密法,非常好奇,於是一再追問。 

丈夫最後告訴妻子:「因為從我祖父以來,就是這樣快速飲食,我今天是仿效他,所以才會吃得這麼快。」 

佛陀說到這裡,感慨的說道:「世間的凡夫俗子也是這樣,未能通達真理,不辨善惡,作盡種種邪惡的行徑也不覺羞恥,還推說是祖父留下來的傳統,一直修行邪法,到死都不改變放棄,就如上則比喻中的主角,誤以為速食是正法。」

 

 

(六九)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昔有一人從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
即聘其女共為夫婦。時婦為夫造設飲食,
夫得急吞不避其熱。婦時怪之,
語其夫言:「此中無賊劫奪人者,
有何急事匆匆乃爾不安徐食?」夫答婦言:
「有好密事不得語汝。」婦聞其言謂有異法,慇懃問之,
良久乃答:「我祖父已來法常速食,我今效之,
是故疾耳。」世間凡夫亦復如是,
不達正理不知善惡,作諸邪行不以為恥,
而云我祖父已來作如是法,至死受行終不捨離,
如彼愚人習其速食以為好法。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o/o15.htm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