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N. Goenka

若言談舉止出於不淨之心,則痛苦亦步亦趨,如車輪緊隨於拖車牲口之足後。
若言談舉止出於純淨之心,則快樂如影隨形,須臾不離。

若是如此,那麼你必須知道什麼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藉由自己的修行練習,開始探究這個現象。隨著你的繼續進步,你會清楚知道心有四個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蘊)。

第一部份稱為 vibbana (識),可譯成識或意識。

所有的感覺器官像是死的,除非意識與之接觸,才會產生作用例如:如果你正全神貫注於一個景象,可能有聲音傳來,你卻沒有聽到,因為你所有的意識全在於眼睛。識這部分在心的作用是去認知,僅僅知道而不加以辨別。有聲音傳來接觸到耳朵,這時識就只注意到有聲音傳來的這個事實。

然後心的另一部份開始作用:sabba(想),判別、辨別。

有聲音傳來,你從過去的經驗與記憶中認出它:一種聲音...嗯...是稱讚的話語,好的;或者,一種聲音... 嗯...是辱罵的話語...不好的。依照你過去的經驗而做出好或壞的評斷。

立刻,心的第三部份開始作用:vedana(受),感受。

當聲音傳來,身體馬上就有感受,但當判別(想)作用認出它並作出評價,這感受就依著評價而變成愉悅或不愉悅。例如:聲音傳來...嗯...是讚美的話,太好了,而你馬上感覺到愉悅的感受遍佈全身。或者是聲音傳來...嗯...是辱罵的話語,太壞了,而你就全身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感受在身上生起呈現,並由心感覺到;這個作用稱為vedana(受)感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份開始作用:savkhara(行),習性反應行為。

有聲音傳來...嗯...是讚美的話...太好了...有愉悅的感受,於是你開始喜歡它:「這個讚美太妙了,我還要再聽!」或者是:有聲音傳來...嗯...是辱罵的話語...太壞了...有不愉悅的感受,並且你開始不喜歡它:「我不能忍受這種辱罵!停止它!」在每一個感覺器官的作用過程都相同:眼、耳、鼻、舌、身。

同樣地,當一個念頭或想法接觸到你的心,依同樣的方式,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會在身上生起,而你就開始有了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這剎那的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貪愛,這不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瞋恨。而你............就開始纏結煩惱。

這是產生果報的真正種子,亦即會產生結果的行為:savkhara(行),心的習性反應行為。

每一剎那你都在持續不停地播種,不斷地以喜歡或不喜歡,貪愛或瞋恨來反應,並因而使自己煩惱痛苦。

文章出處http://hk.myblog.yahoo.com/jw!b3am01KUEk.O74jrqQ--/article?mid=22882&prev=23070&next=19970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在世時,眾比丘在雨季的第四個月縫製迦絺那衣(KATHINA)。
如縫好了只得一件袈裟,那麼眾比丘們會集合商量,
把那縫好了的袈裟, 贈送給一位他們認為品格、德行和素質極高的比丘,
或是送給一位剛好缺乏袈裟的比丘,
而那比丘並不一定是擁有最高輩份的僧伽。



佛陀的原意是要使所有的比丘,能避免產生自高自大的態度。




在縫製袈裟的那一日,眾比丘們不論輩份之高低,
都必須同心合力地幫助剪布、縫布,以及煮沸某種樹的主幹,
取用那汁液為染布的顏料。
大家都會忙於工作,因為縫製袈裟的整個過程,
是必須靠合作力才能完成的一項工作,
這也是佛陀所期望的團結之表現。


 

當時,縫製袈裟是僧伽們的事,跟在家人沒有任何關係。


 

但是,現在的僧人用不著自己縫製袈裟了,守夏後,
一些善男信女會把迦絺那衣送到寺裡來。
目前泰國人布施迦絺那衣,已和當初有些離譜了。
在舉行布施迦絺那衣的那一天,有大吃大喝的場面,
而整個儀式和典禮的重點,不在於那袈裟,
而是在於那些善男信女們捐贈給寺院的那一筆款項。


 

佛教不正常的發展趨向,可比喻為一種毒瘤。




此毒瘤正在成長、擴展和蔓延,致使佛教難於步入康莊大道,
它以好幾百樣式的形態顯相,多的幾乎不能一一指出。



它是一種極危險和有害的滋長,因為,
它能漸漸地覆蓋和隱蔽佛法高尚和奧妙之特質,
把整個正確的佛教損形毀相了!


 

其結果之一,是思想的分裂,見解不一致,
進而促使很多大的或微不足道的宗派產生。
有一種支派,甚至借用印度教所崇拜的配偶女神濕婆,
公然及過份的提倡性欲,以性欲為解脫痛苦之妙方。

文章出處http://blog.yahoo.com/_T72KTSW6B5NJ3BN64AILBOMT4Q/articles/153909#article-supplement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翁文泉
人們習慣的認為,佛學否定現實人生,是消極虛無主義。

其實你真的下點功夫研究,就知道佛學不是虛無主義,當然也不是機械式的決定論,而是中道哲學,是一切哲學之母,孫中山先生就曾指出:佛學是哲學之母,馬克思主義的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寫道:辨證的思維──正因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為前提,只對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較高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而完滿的發展則更晚得多,在近代哲學中才達到。孫中山先生在講佛學是哲學之母的同時,又指出提倡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而我認為佛學不僅是哲學之母,更應是科學之母。但科學和佛學的研究方法不同,科學是通過理論和實驗,獲得關於宇宙存在的真理,而佛陀是在禪定中領悟到宇宙存在的真理。前者是通過科學、分析、實驗的方法;只要你具備必要的科學知識和實驗條件,是可以重複的;後者是通過神秘、整體、感悟的方法,那是修鏈到一定層次以後,能部分或全部實證的。所實證的內容也決定修練者所達到的層次。

科學家在科學實踐中,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涉及到宗教思想。牛頓在研究開普勒定律的基礎上,發明了經典力學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然而他卻對宇宙運動之因,困惑不解,於是認為宇宙中,定存在著一個超自然的力,那是來自上帝的第一推動力,牛頓不自覺的用邏輯來推理,並不是科學論斷,因此有人說牛頓陷入唯心主義的泥坑裡。

愛因斯坦是在他的科學創造中,貫穿科學思維,自覺地悟到沒有宗教的科學是拐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下面分五點來論述愛因斯坦的科學思維與佛學的默契。

(一)相對論
相對論與愛因斯坦的名字聯在一起,它開創了現代物理學的先河,也是近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愛因斯坦(和應弗爾德合著)在《物理學進化》一書中寫道:經典物理學介紹了兩種物質:質與能。第一種有重量,第二種是沒有重量的。在經典物理中有兩個守恆定律,一個是對於質的,另一個是對於能的。現代物理學已不保持兩種物質和兩個守恆定律的觀點了!根據相對論,在品質和能量之間沒有重要的區別,能量具有物質,品質代表能量。現在只用一個守恆定律,即品質──能量守恆定律。 這種新的觀點在物理進一步發展中已證明是成功的。又說:能之所以一直被認為沒有重量,無非是因為它的品質太小之故

這段話可用下式表示: E = MC2 E = C2 –M C2

  式中M為物質重量,M。為物質靜止品質,E為能量,E為核反應前後能量差,C為光速:30萬公里/秒。

此即是發明核能和核彈的理論基礎。原子能的產生是以物質的品質減少為代價的。

  論斷與佛學有什麼關係呢?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曾在愛氏身邊工作過,回國後見到《心經》中的這一段經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時。這位學者驚呼:這不是哲學上的相對論嗎?

但是《心經》這句經文所含概的內容,遠比相對論廣且深。《心經》所說的,不僅是,而且還包括一切能使人視力感覺到的東西,相當於物質的概念,但並非物質的現象。而是指事物的虛幻不實。謂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體,所以當體即是空。不僅如此,這句話還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意為:受想行識皆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皆是空,空即受想行識。

在這段經文中,初說不異是說沒有兩樣,還是方便之說;後者即是是說就是一個,不能分的,是究竟的。

愛氏只用一個守恆定律,即品質──能量守恆定律而不用兩個守恆定律,這也是一種究竟的敘述。

  《心經》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在表法時,此句是有對治性的。因凡夫執有,所以對其說色不異空,聲聞、緣覺二乘執著空,故對其說空不異色。菩薩未曾會通不二,故對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總之是破他們的法見,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就了無掛礙了。

再將愛氏《相對論》和《心經》的文字時照一下,只要把改成色受想行識改成,即是十分對應了。

愛氏的後半身,把全部身心放在統一場論的研究上,這樣一來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和心經又接近一步了。

(二)統一​​場論
在經典物理中,一般從物質而產生場,但現代物理學則認為物質只是人的錯覺,愛氏曰: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也可以說,場是具有能量強度的空間,其中並無一物,如果說物質,那是形成於場,並唯有場是客觀存在的。

這就是統一場論便可作為色即是空的科學根據,也是《心經》的科學根據。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之相皆因緣所成,無有自體,故皆虛妄不實。所謂真實之相,是無相的淨妙大相。大相無形,故眼不能見,諸法皆空,空而不空,真空妙有。

《統一場》應相應於佛學上的淨妙大相此相非空、非有也。

佛問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

這些微塵都沒有體性,本來是沒有的,假如它是實有,佛就不會叫它微塵多,不過是按一般眾生所見到的說微塵多,微塵本來是空,本來是妙有,所以不過是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微塵而已。按照這個道理來講,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本來是沒有的,只是個假名而已。如果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那麼這個世界就變成真性。如果說連一合相也沒有實體,真性是真的,但也沒有一個實體,只勉強安上一個假名叫一合相而已。

一合相:一合者,合而為一,有如合講的整個。世界一合相,是指由微塵聚合而成的世界整體相狀。但是執著相的人,雖然聽說世界可以碎為微塵,但往往還以為雖然不是實有,然而它沒有碎的時候,它合為整體的樣子,明明是有的,實則不過是假名世界而已。

而統一場論,將證明這個世界,沒有物質的實有,而場是唯一的客觀存在。

愛因斯坦青年時,就以追求自然的統一性,作為精神的樂趣與歸宿,他說:從那些看來和直接可見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種複雜的現象中認識他們的統一性,那是一種壯麗的感覺,在科學道路上,對自然的和諧和統一的堅定信念和強烈情感,始終是鼓勵愛氏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他說:要是不相信世界的內在和諧,那就不可能有科學,他又說:只要還沒有統一的場,對我們就沒有物理學,……他畢生精力追求統一,把世界統一於幾何,統一於數學……統一于人的自由創造,統一於宇宙精神,以致于統一於人的心思惟。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從愛氏的追求中,可以看到釋尊的靜默,當量子理論揭開基本粒子之謎,強烈震撼人類精神時,愛氏卻以其超乎尋常的超前意識,避開可能成為量子論巨人的研究前景,而契入更遙遠、更深刻的統一場的研究,這一令人難以理解也許永遠也不會人理解的超前,使愛氏離開了一切熱烈的科學話題,而沉入深刻的靜默之中,他那偉大的智慧與六十年前的沉寂至今如神話一般閃爍……,現代物理學始祖──愛氏,超越經典物理三維時空,並開創當代物理學之先河,而最終隱沒於宇宙大統一的沉思。

在愛氏的沉思中,人們也許不會忘記大覺者釋尊的微妙法音:

真如的精髓是什麼?是所有事物的統一整體,是包羅萬象的總體。

牛頓模式的世界觀──堅信自然是我的對立面,自我是征服者,是觀察的主體,然而量子理論對亞原子世界的揭示,使人們恍然大悟,在科學中沒有純粹的客觀,亞原子的運動,使人們無法準確地測出它存在的位置,除此,它的運動化隨觀察主體變化而變化,一個粒子也是一個宇宙,一個基本粒子變化規律也是宇宙的變化規律。

量子理論迫使人類從征服者的位置上跌下來。宇宙不是物質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之間相互關係的複雜網路,沒有一種孤立的物質,一切都是聯繫的,生命化的統一整體。

玻姆說:我們應該說,整個宇宙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關係是基本的實在,而有相對獨立行為的部分,僅僅是這個整體中特定的,偶然的形成。又說:整個宇宙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關係,正如佛教大乘空宗所說的,空的意義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正是說宇宙萬事萬物只有在統一的聯繫中才有存在的意義,孤立事物本身其實一無所有。

佛學認為:一切生命,皆有佛性;萬事萬物,皆有法性。佛法同源。

科學家無法再扮演客觀公正的觀察者,而是捲入自己所觀察的物件中,人的存在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個整體的存在,自然不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而是與人的靈魂息息相通的生命。

恩格思也說:自然和精神的統一,自然不能無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由於愛因斯坦的科學思維,遠超前於他的科學實踐。他幾乎耗盡了他後半生的精力去建立包括引力場和電磁場的統一理論,而取得實際意義的結果,在《物理學進化》一書相對論的結語中,愛氏卻換了一種口氣:相對論加強了場的概念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還不能建立一種純粹的物理學,對目前來說,我們仍然需要認定場與實物都一起存在。從而顯出偉大科學工作者的嚴肅性。

但是歷史不會辜負為真理而獻身的志士,冷落了幾十年的統一場論的思想,近年來正以新的形式顯示它不可估量的生命力,由於基本粒子物理學領域中,一系列新的實驗事實證實了溫伯格和薩拉姆於1967年獨立提出的弱相互作用(始中微子)和電磁力統一理論。人們正方興未艾地探索強相互作用(如原子核中質子間斥力的平衡)弱相互作用和電磁三種相互統一的所謂大統一理論,以及進一步包括(萬有)引力的所謂超統一理論。

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歷經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統一場論,愛因斯坦是把他生命的最後四十年專心致力於填補統一場論這個空白。我們相信符合宇宙規律的統一場論將最終能夠完成。

(三)愛氏的頓悟
愛因斯坦的童年,非但不是神童,還被看成是反應遲鈍的孩子,他三歲才開始說話。小學讀書時,老師認為他長大了不會有什麼出息,1900年,21歲的愛氏大學畢業時,同班的另三位同學都留校當助教,唯有他一畢業就失業了,經兩年失業之痛,到23歲在專利局找到一份工作。三年後,26歲的愛氏從19053月到同年9月,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在理論物理三個不同的領域,四個方面,發表了五篇論文,它們是《關於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自發性的觀點》、《分子運動論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短短六個月內,在三個不同的科學領域作出四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成就,這在歷史上沒有先例。他不在學術機關工作,完全靠業餘時間研究,又無名師指導,居然能齊頭並進地在理論物理學,三條各不相連的前沿戰線上,同時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這是科學史上的奇跡。

愛氏不是天才,他自謙自己沒有什麼特殊才能。那麼他創造奇跡的偉大智慧源於何處?用愛因斯坦自己的話可以回答:沒有宗教的科學是拐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我們來看愛氏的人生低谷處。

愛氏大學畢業後就失業,三年後,1902年到伯恩去,結識兩位愛好哲學的青年朋友,他們幾乎每晚都在一起學習和討論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這一活動堅持了三年,自稱為奧林比亞科學院,這三年中他們讀了不少哲學著作,其中有斯賓諾莎、休謨、彭加勒等人的代表作。這一活動,對愛氏的創造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使他把理論物理中出現的困難提到哲學和認識論高度來審查,使他有可能比同時代的物理學家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深。

愛因斯坦一再把自己與馬克斯並列,說他們都體現猶太人傳統的一種對正義和理性的熱愛,他們都為社會正義的理想生活而自我犧牲。

愛氏經常宣稱,他信仰斯賓莎的上帝,斯賓沙所謂的上帝,馬克斯認為就是形而上學,他改裝了的脫離人的自然。愛氏還把斯賓沙的對神的理智的愛,奉為自己生活的最高目標,這裡所謂神的理智就是自然界的統一性和規律性。

愛氏的成就,特列是極短時間內能取得的科學成就,是無與輪比的,愛氏智慧源於何處?可以從大覺者釋迦牟尼佛身上找到。

釋尊通過六年的苦修(瑜伽),隨之先後入定七天和四十八天,通過這五十五天,釋尊大徹大悟。了悟宇宙人生真相。足足講了49年,而且還沒講完。用釋尊的話說,他沒有講過一個字。留下心傳──拈花現佛,若用當今的科學成就和佛學相比,那是少得很,甚至有人說是滄海一粟!

得大定者,不一定是禪定入坐多少天,若無心可惑,即是大定。得大定者,無動無靜,無得無失,無喜無瞋,本位不移,起應萬機,了知真相。

 

(四)不當總統
貫穿愛氏一生,他致力於和平的努力,可能成效甚微──肯定很多朋友和他分道揚鑣,然而他對猶太複國主義事業的口頭支持,及時承認,在1950年他被推薦為以色列的總統,但是他謝絕​​了,他說他認為自己在政治上太天真。他說:方程對我而言更重要,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釋尊呢?當他出家前夕,直言不諱地對他父王淨飯王說:父王!請允許我出家,這茫茫紅塵不是我久留之地,我看世間一切虛幻無常,國家、江山、富貴甚至父母恩典,夫妻情愛,兒女天倫之樂,都是眼過雲煙,一閃即是。我若留戀這一切,我的生命也將轉瞬即逝,最後變成白骨一堆,人生如夢一事無成。釋尊拋妻別子,棄太子位和王位繼承者,毅然出家,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走向永恆。

愛氏和釋尊都為了留下一個永恆的東西,一個是生命的永恆。體現的精神都是偉大的。

(五)愛氏如何看人生、世界
愛氏如何看待人生和世界,這可從他給羅梭的悼詞來看:

1905
年,默默無聞的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五篇論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此文宣告了劃時代的相對論的誕生,但這篇論文結尾是光禿禿的,愛氏未提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是感謝專利審查員貝索的熱忱幫助。後來愛氏是這麼評價貝索的:貝索是最理解愛因斯坦的人全歐州都找不到比貝索更好的思想共鳴者。貝索於19553月病逝,愛氏的悼詞如下:現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離開了這個奇怪的世界,但這並不意味著什麼,對於我們篤信物理的人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儘管這種幻覺有時還很頑固。

這有如下四點,與佛學是對應的:

人們執著於世界的實相,而愛氏認為是奇怪的世界;佛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本來沒有的,宇宙人生的一切有為,都像夢幻一樣虛妄,都像泡影一樣容易破滅,都像霧露一樣流轉不息,都像閃電一樣轉瞬即逝,應該像這樣來看待宇宙人生的一切啊。
逝世並不意味著什麼?恩格思說:我們總確信:物質在它的一切變化中永遠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種屬性都絕不會喪失,因此它在某個時候以鐵的必然毀滅,自已在地球上的最高無花朵──思惟著的精神,而在另外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又一定以同一種鐵的必然把它重新產生出來。
金剛經曰:如來說諸心,皆非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的不可得。為何呢?因過去的心是已起之心,已起之心過也;現有的心是正起之心,又不住,要無所住而生其心;未來之心,是當起之心,當起之心尚未來,當然了不可得。
然而我們凡夫對幻覺還很頑固,不能悟到《心經》中的: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名,亦無無名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因而沉輪,不得開悟、證道、得道。
  學佛要看破、放下。最主要的放下記憶,若真懂得三心不可得,自然放下記憶了。

愛氏把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看成只不過是幻覺,則認識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之本覺妙體與佛同體不二,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六)結語
愛氏也許沒有直接接觸過佛學,可又如何理解他的科學思想與佛學又那麼默契呢?下面試用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第一、對佛學的認識、理解,不在於文字,不能有文字相。佛陀講了四十九年,但曰:我一個字也沒講過,誰說我講過就是誹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可說,不可說。更重要的是慧根,以例說明:

文盲的慧能,偶然聽人讀誦《金剛經》,當下開悟,到五祖弘忍的門下,當知神秀寫的偈語後,請人代筆寫下了他驚世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於是弘忍將他叫去,專為他開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當下徹悟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佛理。弘忍將衣缽傳給他。慧能成為六祖,並留下他所述的《壇經》。這是中國人寫的唯一的佛經。

慧能一生只聽過一次講經,而且還是夜裡,所以慧能不可說是無師自通。

為什麼有此奇跡:惠能的慧根好;好在那裡,有人查得,上古時代慧能曾是大日如來金獅衛隊的名將士。

  佛的慧根呢?

又因佛教所講的是辯證的真理,以無所宗故,不應言是宗教;又以無所宗為宗故,不應言非宗教,非空非有,非有非空,乃佛教不立二邊中道之旨。佛教比其它宗教有更大的包容性。科學家不管其主觀上是否自覺,總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進行研究,到相當層次後,與佛學相通,也就自然了。

  第二從科學角度看

隨著歐美在微觀方面的突破,目前已研究至微精神分析的階段,投入這個研究領域大多數是精神學家、醫學家、外科醫生、物理學家,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這個形式,這個物體,以及具有人的一切,包括人的一切行為僅僅是生命借這種形式做出的一種嘗試,他們通過大量的醫學論證,證悟出人的有為是一種假像,是受生命的無為支配。

代表這個領域的科學家是瑞士的方迪教授,他自上世紀卅年代就專職投入這個研究領域,1961年他應邀去中國,兩個月內跑遍大陸。他說:目前虛空的思想日益深入科學領域,它是《微精神分析學》的基礎。我什至覺得在中國的親身感受,使我最終確立了虛空的思想,人都是虛空-能量構成的,我們都來自虛空-能量,這一共同的來源。使那些至今仍死抱住所謂區別成為幻影。(愛氏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是多麼的一致!)

方教授《微精神分析學》一書中道出──通過大量分析觀察認識到:心理虛空隨著它的能壓變化而變化,這可以從下列的句子中統計看出:

當我很活躍的時候,我對虛空沒有什麼感覺(後天意識活躍,先天的就無法感受);
生話一緊張,我和虛空失去了聯繫;
為生話而驕傲就會拒絕虛空──(順利時);
我一會兒討厭虛空,一會兒又喜歡它(生活和事業順利時就討厭,不順利時就喜歡);
不承認虛空的人,從來沒體驗過真正的疲勞(不順時),
方迪教授說,人們體驗虛空的方式與程度是測量潛意識,焦慮的存在和逐漸消失的最佳尺度,經驗證明,人們對虛空的認識取決於:

天然(先天)稟賦,即人與虛空的關係,自然的心理物質關係(也包括慧根)。
直接與心理素質成正比(即道德修養),
可以喪失某一器官(如瞎子)。
也就是說人們在逆境中,不順利時,放鬆的條件下,容易與虛空相應。

愛氏正是在不順利中成長,讀書不順,工作不順,然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學習和討論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並自稱為奧林比亞科學院,充份地放鬆,這使愛氏取得了與虛空相應的最佳條件,虛空會給他相應和啟示。

參考資料
.愛因斯坦,應弗爾德合著《物理學的進化》
  二.王福山主編《現代物理學史》
.樂也曠《愛因斯坦的悼詞》南方週末2002/10/24
  四.廖自力《金剛經參同契》
  五.恩格斯《自然辨證法》
  六.李淼,郭俊峰《佛法精華》
  七.妙航《探索者》《修行者》
  八.鄭孝時《釋迦牟尼》
  九.明真《王鑲陸居士全集》
.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十一.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

文章至此並未直接回答科學思維何以和佛學那麼默契?這個結語不夠盡意難劃句號。

我去寧波慧日禪寺時,在寺內卻見到了愛氏的絕世真言:完美的宗教應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個人化的神,無須死板的教條及教義,包含自然現象和精神領域,基於對一些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的經驗而成一體,只有佛教才能符合這些條件。

愛氏認識到自然和心的統一是佛學的完美,這也是當今統一場論,已由致力大統一場論向超統一場論的理論研究的哲學基礎。

因此愛氏的科學思維與佛學已不僅僅是默契了。

  這段原文如下:

Perfect religion should be universal. It surpasses a man-created God. There are no rigid dogma and religious discipline. Including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piritual category and it should be based on experience towards some natural and spiritual subjects. Only Buddhism Can accord with all these condition and combine them into one.

Albert Einstein

  朋友:請聽!有一種呼之欲出,無聲之聲:我愛氏花了後半生四十年致力於統一場論,我認為宇宙間,場是唯一的存在。這個場是什麼?我找到了。是精神、是心(Spiritual),是佛性(Buddhism)。聽到沒有?要用聽,而不是用耳朵。  

 

 


文章出處http://www.awaker.org/a/yishikexue/yishikexue/2012/0220/4218.html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樹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他肯定一切的存在,都會隨著因緣而變化,既然是「非自己如此」,所以都是假、都是不實在,故稱是一種「空」的存在,這空不是完全沒有,而是一直隨著因緣而現出種種。

這樣的又空又有的「空」,就是中道。

因緣中道義告訴我們與真常系不同的幾點重要觀念:
一、空非存在的本體,而是存在的本性
二、空不生諸法,亦非從空出假,諸法乃由緣起
三、法性即緣起,非性遇緣生起諸相。故與性起說不同。
四、全體即用,用即全體,理事相即,非從體起用。

於是我們好好肯定一下,當下的這個生命,非有自性,是緣的化生,非由個本然而演變,不是獨立的個人,也非是本體的存在。

從這無自性言,龍樹又推論說:「一切,包括成佛或涅槃,皆如夢如幻,若有超過涅槃者,也仍是如夢如幻。」

凡是會變的,皆如影子、雲霧,皆無實體性,包括輪迴、涅槃,稱為「幻」。離幻後非另有實體,所以說是空無自性。空宗是不立本體的,不在生滅外另有不生不滅之法,因為生必由滅而有,滅必是指所生的滅。

若生不由滅,則滅也可不需有生而出現,如此則是自生或自滅,於是生一直生,滅一直滅,兩者完全無關連。生滅是緣起的相,不生不滅是緣起的性,兩者分不開,所以是統一而不相矛盾的。

生滅是即生即滅的空寂, 既無一法真實,所有存在的本體,包括生命,背後都是無住空寂,也是我們心的本來面目,卻又不可得。亦即「空亦不可得」,所以性相皆如夢如幻,所以心經前面講色空不二,後面就直說空中無色,空中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等。


文章出處

http://blog.yahoo.com/_T72KTSW6B5NJ3BN64AILBOMT4Q/articles/626403/index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或台灣人絕大多數都相信風水及算命,且熱衷此道。但於風水學上流傳兩則故事,大意如下: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精通風水易理,善於尋覓龍穴。有一次一名殺人犯,冒名前來請朱熹為他尋穴,好庇蔭其後代子孫。

朱熹不察,果真為他找到一處好穴。

後來有人譴責朱熹有違天理,朱熹則說如果如此惡人真能獲得此善穴,那當真是無天理。

話才說完,當晚便興起強風大雨,土石流四處崩散,朱熹所尋得的好穴已不復存在。

以上,就是福地福人居的道理,重點還是端看人的平時修為。

另一則故事如下:

有一位風水先生路經一位老太婆家門前,因天熱口渴,便向老婦討水喝。老婦很熱情的端出一碗清水,但卻在水裡放了幾枚稻穗。

風水先生以為老婦為人小氣刻薄,怕他喝多了水,於是決定心生報復,佯稱欲為他尋風水作為報答。

老婦很是感謝,結果風水先生為他找到一處名為「五鬼」的惡穴,決意陷害老婦家破人亡,絕子絕孫。

過了幾年,有一天,老婦身穿錦衣,攜帶大禮,親自前來禮謝風水先生。老婦說她的五個兒子全都考上狀元。風水先生對自己的專業一向頗有自信,心想怎麼可能出差錯,後來才發現原來老婦的五個兒子都是奇相,一如傳說中的五鬼,與五鬼穴相應,陰錯陽差而反招富貴。

風水先生問老婦當初為何在水裡放稻穗,老婦解釋是因為天熱,深怕風水先生喝水太急,傷了身體,故而在水裡放稻穗,好讓他小口小口緩緩地喝,其用意是良善的。

風水先生這才領悟「善有善報」的真諦。

以上這兩則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不論是法術,風水,甚至是神通,都不敵業力。該是我們的就一定跑不掉;不是我們的,縱是機關算盡,也是枉然。

本經中的善光公主,因前生累世具備善業,故而遇難呈祥。而她的先生過去前生因阻止過妻子行善布施,但後來不再阻止,故而今生夫憑妻貴,但若與其妻離婚,則又必將陷入貧窮。

 

選譯自北傳《雜寶藏經》(二一)波斯匿王女善光緣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4/5八關齋戒日

 

 

 

古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名叫善光,長得既聰明又漂亮,不但深得父母的寵愛,還贏得全皇宮的喜愛與尊敬。

有一天,她的父王問她:「妳知不知道,妳是因為我的關係,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但善光公主卻不認同,她說:「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我自己的業力所致,不是因為父王的緣故。」

波斯匿王聽後非常的生氣,覺得這個女兒被寵壞了,竟然如此不知好歹,說出這麼白目的話。

為了讓女兒認錯,便說:「妳一天到晚都說什麼業力業力的,好哇,既然這樣,我們就試試看,看是不是真有業力這回事!!」

波斯匿王命令臣子,到城中找一個最貧窮的流浪漢,並將善光公主嫁給他。

波斯匿王對公主說道:「如果妳堅持妳今日的榮華富貴都是妳前生的業力所致,而不是仰仗我的權勢,那麼從今以後,你們就靠自己,我不會再給予你們任何經濟上的援助,我們就來驗證是不是真有業力這回事!」

波斯匿王本以為女兒會認錯,沒想到善光公主仍堅持說:「父王,您放心,是我的就一定跑不掉;不是我的,就算是機關算盡,也是枉然。我有善業,我不怕!」

波斯匿王氣壞了,心一橫,把公主夫婿二人都給攆出宮去。

公主夫妻二人開始流浪街頭。

公主在路上問她的丈夫:「你的父母親呢?」

窮人回答:「我的父母親都已經過世了,其實不瞞妳說,我父親在生時是舍衛城中第一首富,但因我不善理財,又無一技之長,且無所依怙,所以很快的淪落到今天這般窘境。」

善光問:「那你可知你的故宅現今在何處?」

「知道啊,但恐怕已垣室毀壞,如今僅徒留空地而已。」

「沒關係,你快帶我去看看。」

善光公主便與其夫一起前往故居,他們抵達時,四處遊歷,善光走到園中某處時,沒想到其地自陷,他們發現地中竟然埋藏著非常多的金銀財寶,夫妻二人喜不自勝,立即以此財寶雇人重新修繕房舍,不到一個月,整間廢墟變成煥然一新的豪宅,他們聘請許多婢女,如今享受的生活一如善光公主過去在皇宮裡一般優渥。

波斯匿王畢竟愛女心切,心裡還是非常掛念女兒的境況,便派人四處探聽。

後來有人回報說善光現在的財富不遜於國王。

波斯逆王這時才相信原來真的有業力這回事,嘆說:「佛陀果然是不妄語的聖者,當真是自作善惡,自受其報。」

畢竟骨肉親情無法切割,波斯匿王派人通知善光回宮團聚,善光公主夫婿即日回宮向父王請安,並邀請波斯匿王參觀他們的新房。

波斯匿王即受其邀請,發現他們的新家非常的富麗堂皇,氣派簡直勝過皇宮,波斯匿王這時心服口服,承認女兒的觀念才是正確的,便前往佛陀的住處問佛:「請問世尊,我的女兒前生究竟是做了什麼善業,故而今生出生在皇室,且生來帶有光明相好?」

佛答王言:「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約九十一劫那麼久,有一位佛陀名叫毘婆尸,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盤頭,在毘婆尸佛入涅盤後,收集佛陀的舍利,建立七寶塔。而皇后以其皇冠上的珠寶,置於毘婆尸佛塔的頂端,因珠寶的光明璀璨亮麗,皇后見狀心生歡喜,因而發願道:『願以此功德,使我來生身有光明,呈紫磨金色,且出生尊榮豪貴,莫墮三惡八難之處。』」

佛陀繼續說:「

當時的皇后,就是今日善光公主的前生。

又有一世,那時迦葉佛出世,有一位女居士以各種美食餚膳,供養迦葉如來及四大聲聞。

但她的丈夫並不信佛,也不樂於布施,總是百般刁難阻止其妻的善行,後來女居士苦勸其夫:『請不要阻止我,我願將這份功德與你共享。』其夫後來不再阻止其妻,女居士也如願完成供養的心願。

當時的那位丈夫,就是今日善光公主的丈夫的前生。而當時的女居士,則是善光公主的前生。

那位丈夫因為在當時阻止刁難其妻的供養布施善行,以此惡因惡緣,生生世世恒常貧窮,但又因後來不再阻止其妻的供養布施,所以生生世世夫憑妻貴,因妻而得大富貴;一旦他拋棄妻子,離開妻子的身邊,必將又陷於貧窮。

這就是善惡業力如影隨形的道理,未曾違錯,絲毫不爽。」

國王聽到佛陀的這番開示,對業力法則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不再自矜誇大自己的財富與權勢,心生歡喜而離去。

 

 

文章出處http://www.charity.idv.tw/kamma/kamma39.htm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歲以前,就不說了,無非是淘氣和不懂事。

十三、四歲的時候,開始對女孩有好感,但是那時候他離女孩遠遠的,並且以討厭女孩自居,生怕被同伴嘲笑。


十五歲的時候,聽到大人們說某某男人好花,把女朋友甩了,女孩自殺了。他覺得這人真狠毒,自己將來一定要做個癡情的男人,一定要一生只愛一個人。


十六歲的時候,他喜歡上了一個女孩,但是他不敢和她說。仍然和往常一樣,髒兮兮的在灰土飛揚的操場上踢球。只在女孩走出校門的時候,躲在二層的窗戶上看她的背影,他覺得她一定是個天使。


十七歲的時候,有個女孩喜歡上了他,但是他離她很遠,他心裡面只有自己那個女孩,他覺得看別的女孩都是對她的不忠。


十八歲的時候,看了一個MTV,感動得想哭,他想,如果自己的女孩失去了雙眼,他一定男主角會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眼睛給她,讓她能看到光明。


十九歲的時候,高考了。終於和自己暗戀的女孩分別,坐火車去學校的時候,感覺自己離她越來越遠,心像被掏空了一樣。還在想自己一定不會忘記她,等到自己成功以後一定要去找她。


二十歲的時候,聽到有人講黃色笑話,覺得這人真可恥。


二十一歲的時候,她的回信中告訴他,自己有了男朋友。偷偷的哭了一個晚上。


二十二歲的時候,他向一個女孩表白,女孩說「你是個好人,可是我還小。」他想,我的確是個好人,他說「沒關係,我可以等你。」心想,我不會像那些花心的人一樣,三年五年我也能等。


二十三歲的時候,說自己還小的女孩和一個帥哥戀愛了。他很納悶,長大原來可以這麼快。


二十四歲的時候,他又向一個女孩表白,女孩說「你是個好人,可是我並不適合你。」他納悶很久,我是好人你怎麼還不適合我呢?


二十五歲的時候,他又追求一個女孩,女孩接受了他。他開始很幸福的為未來拚搏,他想,一時的開心只是暫時的,只有努力拚搏,他和她才能有快樂的未來,但是,半年以後,女孩和他分手了。只是因為另外一個男孩會說讓她開心的話。女孩說「你是個好人,是我對不起你。」他似乎明白了問題所在,他是個好人。


二十六歲的時候,他開始墮落,交網友。打扮得時尚而酷,而且漸漸的學習著討好女孩的話。不久,他有了個女朋友,雖然他對她也很好,可是,他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愛她。


二十七歲的時候,他和女孩分手了。他對女孩說「你是個好女孩,是我對不起你。」


二十八歲的時候,他嘗試了一夜情,發現別人能做的,自己也一樣。


二十九歲的時候,他學會了講黃色笑話,並且以看旁邊的女孩子臉紅為樂趣。


三十歲的時候,他忽然發現自己變得很有能力追求到女孩,但是卻沒有了愛的能力。於是,他在自己MSN上寫下了如下的話


其實每個男孩,本來都是想做一個感情專一的好男人的。

其實每個男孩,本來看女孩子都是看臉而不是胸部的。

其實每個男孩,本來都是不會講黃色笑話的。

其實每個男孩,本來都是渴望愛一個人直到永遠的。


只是,沒有任何女孩愛這樣的男孩,她們覺得這樣的男孩太幼稚,太古板,沒有情趣。


於是男孩開始改變,變成女孩喜歡的那種嘴角掛著壞壞的笑,玩世不恭或者幽默。開始學會說甜言蜜語而不是心裡想說的話。開始學會假裝關心,學會給女孩送小飾物討好她,學會如何追求,如何把握愛情。或者看破紅塵,遊戲情場,成為女人恨恨的那種男人。


他們可以很容易俘獲女孩子的心,但是他們也會在黑的夜裡叼著煙流淚。心裡有愛的時候,沒有女孩。有了女孩,卻永遠沒有了愛的感覺。在聽到女人抱怨世上沒有一個好男人時候,他們不會再去努力做個好男人,只是微笑著擦肩而過。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日師傅說,你劉師伯外號叫"留一手"你知為什麼嗎?

我說:為啥?

 

師說:他原來是劍仙門的,後來才帶藝入此門的。

正說著"留一手"同志到!

齊聲求說:露一手!

"留一手":不好使!真人不露相啊! ~~~~~~~ ~~~~~~~

靠!和闐老玉一塊(有一巴掌大)雷劈老桃木一塊,給露一手行不?

"留一手":不行,沒啥看的。

這都不行?我就不信你不心動?看來還是沒達到動心的份量!還得再加!
再加蛇露一瓶(無論多大的蛇,多毒的蛇舔一滴就像吸白粉一樣聽人話),40年頭鍋酒二瓶! 

"留一手"看在你師傅的面子上,讓你見識一下吧!(靠!!虛偽!!貪心不說貪心!!)

遂至堂前空地上,給你露一手看看。

小土疑問,劍呢 

"留一手":天地之間!

小土:瞎掰!有那麼大? 

"留一手"不是那麼大,而是在天地之間,

小土:在哪裡?天地之間只有人和獸。 

"留一手"萬物皆是我劍!

小土:吹!如果沒有萬物呢?

"留一手":沒有萬物,我就是劍!

小土:.........

 "留一手":無論是天地間,還是人身體內,都有煉劍的原料,關鍵是要看你能不能提煉出來。

小土:意念煉金?

"留一手":可以這麼說,不過能煉出來只是初步,要始煉出來的東西有一定的份量就是中步功夫了,再讓它能變化成各種形狀就差不多了,再讓它能快速移動就基本上成功了。

說罷內運劍氣,一股霧氣在指尖形成一個三——四寸鐵紅色小劍,飛舞一番,徑自收回。

小土:砍點啥東西啊,就這樣就完事了啊? (白瞎的那些東西了) 

"留一手":用身外的劍砍東西,盡量不用內劍砍東西。

說罷,憑空一抓,一股霧氣從地面至手中形成一紫色劍,長約二尺餘。不動不發光,一動即亮閃閃。

小土:砍點啥?砍樹枝吧?

沒看清咋回事,劍還在手,遠處的樹枝已經掉下來了。

小土:樹枝已經自己掉下來了,還是砍別的吧。 

"留一手":呵呵,那是我砍下來的!

小土:不能吧?明明是自己掉下來的,咋說是你砍下來的呢?就你這功力,不用劍,折也折下來了,我都沒看劍出去,這不能算! 

"留一手":那得砍遠一些的,才好看清楚。遠處有一棵黑松砍斷歪脖那段,省得有人上吊。看見了麼?

小土:看見了。

只見紅光一閃,沒見劍出去也沒見劍回來,樹斷了。

小土:哇!這劍送我吧!

 

 "留一手":不可以,送你他也不聽你的,他自己會選擇主人的,他不是你造的,他不會聽你的,你的功力和思維速度也用不了他,不如買把好劍得了。

小土:(小摳)那這劍咋處理呢 

"留一手":讓他就留在這附近吧,將來可能會有有緣人來用的。

說罷抖手說:去吧!劍光一閃不知去向。

小土:為什麼有些人煉的是,木劍啊,鐵劍啊,鋼劍啊…………等等的呢,你咋沒煉那樣的呢?

 

"留一手":曾經在開始的時候這樣煉,後來就不用這樣煉了。

廷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